前言
近日,积募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就私募基金业绩报酬设计进行了探讨。
积募认为,当前,大多数私募基金业绩报酬提取采用单人单笔高水位缩减净值的方法。不同的业绩报酬计提模式源自于基金产品各自不同的运作模式,同产品的开放频率、业绩报酬计提对象密切相关,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尽管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但也不应当进行一刀切。
在此特别感谢积募粉丝胖丁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向优秀的积募粉丝团致敬!
来源:新浪财经
截至2019年5月底,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为8891家,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38190只,基金规模为2.34万亿元;私募行业已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猛犸资产事件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近期新浪基金曝光台收到投资者来信,再次引发大讨论,一起聊一聊私募基金计提业绩报酬那点事儿。
积募负责人表示,当前,大多数私募基金业绩报酬提取采用单人单笔高水位缩减净值的方法。不同的业绩报酬计提模式源自于基金产品各自不同的运作模式,同产品的开放频率、业绩报酬计提对象密切相关,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尽管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但也不应当进行一刀切。
份额缩减和净值扣减法各有合理之处,并不存在哪种方式更合理一说。净值缩减法更直观,份额净值即为投资人真实收益;份额缩减法下,按照净值计算出的收益率更能体现投资经理的水平,可以排除分红、提取业绩报酬的影响,有利于投资人做遴选。
第三方平台不应该采用费后净值进行展示。但如果是管理人向投资人做信息披露,应当披露费后净值,因为这才是和投资人自身权益相关的。
以下是实录:
新浪财经:目前您了解到私募普遍设计业绩报酬提取是怎样的通用模式?
答:单人单笔高水位缩减净值。
新浪财经:您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费前还是费后净值?
答:一般所说的费前净值和费后净值,主要区别体现在业绩报酬提取所处环节的不同。至于基金日常运作中的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永远是在公布净值之前即计算清楚并包含在内的。
作为投资者,在不同的考察视角下,对费前和费后净值有不同的关注需求,相对应的是基金产品的投资绩效如何,自己投资的份额能得到多少。在考察投资经理的投研管理能力时,主要关注费前净值,这是投资经理实实在在的投资绩效,无关产品要素等;在考察自己的投资净收益时,主要关注费后净值,这当中就是体现的产品管理及绩效激励成本等产品要素设计。
业绩报酬计提,按照计提的对象,可以分为按产品整体表现计提和按单人单笔表现计提两大流派。其中按产品表现计提一般是定期计提,对管理人更公平,计提的时点也都在产品净值发布之前,此时不存在费前净值和费后净值的区别,投资人可不用作太多关注。
按照单人单笔计提的方式下,计提时点一般是投资人发起赎回,或者产品分红的时候。这时候投资人会发现,实际的赎回款会比按净值折算的款项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管理人收取的业绩报酬。
在单人单笔计提业绩报酬的模式下,推荐投资人首先关注费后净值,毕竟同自身的权益更直接;另外在挑选管理人、产品的时候,也可多关注费前净值,因为费前净值可以更准确的反映投资经理实际的投资能力。
新浪财经:这方面行业是否有必要引导统一统计口径?
答:不同的业绩报酬计提模式源自于基金产品各自不同的运作模式,同产品的开放频率、业绩报酬计提对象密切相关,是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尽管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但也不应当进行一刀切。
至于不同计提模式下的操作标准,倒是有必要从监管的角度进行规范,方便让不同的模式找到最适合的投资者人群。管理人也需要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降低因交流不畅造成的投资人沟通成本,真正的把投资者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新浪财经:目前行业第三方平台在搜集私募行业数据时做业绩排名时,会统一做清晰对外展示为费后净值么?
答:个人认为,第三方平台不应该采用费后净值进行展示。第一,第三方平台作为销售机构,展示的是产品的业绩供投资人参考,因此应该以体现投资经理能力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展示费前净值是更合理的;第二,在业内,除了业绩报酬之外,对于分红、份额拆分/缩减的情况,在展示业绩报酬时,也会作复权处理,否则会导致历史数据的不连贯,会失去后续使用价值,业绩报酬同理;第三,第三方平台未必有产品合同的具体信息,对于业绩报酬计提方式、后端提成比例等关键数据无法保证完整、准确,从操作角度上不太可行。
但是,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管理人向投资人做信息披露的话,个人是强烈赞同披露费后净值的,因为这才是和投资人自身权益相关的。
新浪财经:如果是采用份额缩减法业绩报酬提取的管理人,投资者采用怎样的数学方法对其净值进行费后的换算?可否用数字公式举例以便理解?
答:如果管理人采用缩减份额的方式计提业绩报酬,那么在做信息披露时,必须要把投资人的份额数以及权益总额作为重要的、不可少的披露项。
如果投资人需要计算自身投资的收益率时,可采用权益总额来计算。如果权益总额在计算期间有变动,可将份额净值按照不缩减份额的方式进行还原,然后以还原后的份额净值进行计算。
举例:假设年初份额净值基数为1,投资人持有10000份,总权益为10000。到了年末,份额净值涨到1.2,管理人对收益率超出10%的部分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按缩减份额的方式提取。提取后,该投资人的份额为9833.33。
还原:该产品份额净值从1涨到1.2,收益率为20%,其中超过10%的部分为0.1;按照合同,管理人可以提取其中的20%作为业绩报酬,则管理人提取了0.1*20%=0.02。
如果该产品不缩减份额的话,则净值会变为1.2-0.02=1.18。投资人年化收益率为(1.18-1)/1=18%。
新浪财经:据您了解,目前份额缩减法和净值缩减法哪个更为主流?各自占比如何?
答:在公募基金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中,净值缩减法是主流,很少见到缩减份额的处理方式。在私募基金中,两种方式都有,但主流也是以净值缩减法为主。
新浪财经:您认为哪种方式对投资者更为合理?
答:各有合理之处,并不存在哪种方式更合理一说。净值缩减法更直观,份额净值即为投资人真实收益;份额缩减法下,按照净值计算出的收益率更能体现投资经理的水平,可以排除分红、提取业绩报酬的影响,有利于投资人做遴选。
但投资人要娴熟了解净值法和份额法的区别,在净值缩减法为主流模式下,投资者通常习惯观察净值变化,所以净值缩减法更容易为投资者所理解。
新浪财经:可否详细介绍份额缩减法和净值缩减法的差异?
答:以上一问中所举案例为例,可以看到,在两种模式下,仅有期末净值、投资人份额数是有差异的,但投资人的总权益以及收益率都是一样的。差异仅在于动份额还是动单位净值,仅仅是总权益乘数因子中二选一而已。
新浪财经:不同的业绩报酬提取方式对管理人和持有人,各有哪些利弊?
答:在做收益率计算时,份额缩减法下的净值计算出的收益率更符合投资经理的真实表现,而净值缩减法下的更符合投资人的真实感受。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管理人做了充分的信息披露,并且投资人作为合格投资者,也理解不同方法下的计算方式。
新浪财经:在什么情形下的份额法不能用净值法替代?
答:理论上来讲,两者没有完全不可替代的情况。在实操层面,选择哪一种方法,更多的同管理人、销售机构的系统、人员能否支持相关度更高。
新浪财经:投资者在给管理人提出质疑时,得到的答复是不影响投资者实际收益,事实如此么?
答:的确如此。
新浪财经:据您了解,还有哪些私募管理人采用份额缩减法?在您看来,采取份额缩减法的管理人的出发点和考虑角度是?明知可能会引发误解,为何还要采用这种方式?如果有投资者发现管理人采用份额缩减法,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提出异议甚至说服管理人调整为净值缩减法?
答:正如此前所说,份额缩减法,有利于合理展示投资经理的业绩,因为不用做复杂的复权处理。在私募募资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业绩序列,对于管理人日后的路演尤为重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之配套的信息披露和客户服务必须跟上,否则将引起投资人的误解。
在发现管理人使用份额缩减法的情况下,不建议投资人去说服管理人更改计提方式,因为这是一较不专业的做法。专业做法是要求管理人按照投资人的实际损益情况,出具个人级别的业绩报告,省去投资人自主还原业绩的麻烦。
新浪财经:您对私募商业模式有怎样的思考?有投资者认为:”本应该为客户创造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跟着市场一样起伏不定,却按照绝对收益的方式收取提成和管理费。未来对私募基金提成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私募与客户协商提成模式应更加注重客户的利益,同时私募的绝对收益能力也必须提高。”对此您怎么看?
答:绝对收益或相对收益,都是与投资目标相匹配,也有成熟的管理和提成模式,个性化的是要素和比例。投资运营过程双方融洽与否,主要精力用在投资前:一方面建议在购买产品时,充分考察产品策略、投资团队和绩效预期,看是否与自己的投资目标吻合;另一方面,在投资前就充分透彻了解产品合同主要条款要素等,远离不合理条款。总体做到产品匹配,考察充分,合同细致,测算谨慎。
新浪财经:综合投资者和管理人双方的利益诉求,对计提类型、计提频率、计提方式进行怎样的组合是相对合理完美方案?
答:按照之前的总结,从行业角度来看,各种计提类型各有各的逻辑,各有优劣,没有完美的模板;从个案来看,主要看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谈判能力的对比 。
新浪财经:参照国外通行做法,您对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在业绩报酬提取、商业模式上有什么建议?
胖丁(积募粉丝):私募基金是做投资的产品,不是理财和投机产品,在管理人和投资者层面都需要做长期的教育。一旦达成共识之后,就可以有效避免投资人对基金缺乏耐心及管理人频繁提取业绩报酬的情况。
解决的办法:可以延长锁定期或者封闭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金是在实实在在做投资的。国外基本也是按照绝对的方式来计提的,这种方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说要降低管理人计提的频率。国内和国外虽然都会计提,区别在于,国内计提是实在把计提的费用计入到科目里面,如果之后亏了,只是不计提,最终这部分还是可以取出的。但是国外不是,国外的计提是属于暂估的,这样可以使得当月的净值是相对精确,对投资者而言也更公平。
举个例子,一只基金第一个月净值是100-120,第二个月又亏到了110,那国内的话是首先按照100-120的业绩报酬直接计入到科目里的,当亏损到110的时候,并不会再扣除,只是说不再计提了,之后如果有变动,100-120的部分还是照提。而国外,先不计入,而是先估100-120,当跌到110的时候,再做扣除,按照110来算,这样对投资人而言其实是更公平。
国外的这种计提方式,其实本质上就是减少了计提频率,拉长计提周期的做法。而国内得益于估值系统的发达,效率相对更快,可以做到每天估值,而国外最快也是一个月估一次。但是,国内因为计提频率,计提组合方式不同,还没有一种完美的方式,多少都有些缺陷。
而国外计提的做法比较公平,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国内由于计提的方法太多,有点混乱,难免造成了不公允的情况,建议可以做一个统一。国外算两个净值,一个是费后(扣掉业绩报酬),一个是费前(没扣掉的),然后披露的时候一般都会统一披露费后的。而国内由于方式太多,管理人披露的时候不统一,有时候是扣掉了业绩报酬的有时候是没有扣掉的。
如果要做到国外那样公允的,国内的软件系统可能一定的时间来做调整和统一,对运营部门或外包机构的系统开发和支持要求相对更高。
积募官网:www.jimupa.com